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韩国作家韩江,作为第一位获得诺奖的亚洲女性,为什么是她?10月22日晚,图书馆举办了以“阅读韩江的多种可能性”为主题的第八期“越读汇”讲座。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鲁迅人文学院朱媛博士以及四位优秀研究生,围绕韩江的代表作《素食者》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分析,对该作品进行多重解读。

现代文学研究生吴雯钰围绕“韩江与其他韩国作家”展开,详细分析了韩江的独特风格,强调其作品在结构、叙事方式和主题选择上的创新。她还将韩江与其他韩国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对比,深入分析了韩江的独特风格与韩国文学的联系,并指出韩江在探讨人性和社会问题上的独到之处。
比较文学研究生李萍从世界文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韩江与欧美当代女作家的创作差异。她分析了《素食者》中女性主体的表达及其对社会期望的反叛,揭示了韩江在全球文学舞台上的独特地位。她的发言引发了与会者的共鸣,许多读者对不同文化中的“变形”展开了积极的提问,并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古代文学研究生徐晓宇以古代文学为切入点,分析了《素食者》中与中国文化的相似和相异之处。她指出,作品中的某些意象和主题,如“变形”物种的选择,能够在中韩文化中找到共鸣,但在处理方式上却展现了明显的文化差异。
文艺学研究生袁冰清则聚焦于《素食者》中的死亡主题,分析为何以死亡为归宿,探讨了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书中人物的选择不仅是对个人自由的追求,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她的讨论引导与会者思考文学如何在生命的沉重主题上激发更广泛的情感共鸣。
朱媛博士在总结中分享了个人看法,并鼓励大家深入阅读韩江的作品,挖掘其更深层的意义。朱博士提到,韩江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内心的挣扎,也映射出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强调了文学作为理解人性和社会的工具的重要性。
此次讲座气氛热烈,参与者们积极提问,深入讨论,充分展示了韩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研究价值。大家认为,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有助于提升文学研究的热情,鼓励更多人关注和解读当代文学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越读汇”活动引起了媒体的关注。10月26日,《绍兴日报》用整整一个版面对此次讲座交流进行了详实的报道。
(李慧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