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库概况 | 文库章程 | 文库资源 | 文库动态 | 学人风采 | 征稿启事
当前位置:首页>>资源>>学术著作>>文库资源

[学术著作] 越地民俗文化论

文库藏 2012XXXX

捐 赠 者:[馆藏]

责 任 者:寿永明, 宋浩成, 俞婉君著

出版信息:人民出版社,2010

索 书 号:K892.45/8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查看馆藏信息 暂无全文

关注人数:自 2012-01-01 共有人次

《越地民俗文化论》是越史化显示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越地历史传承的载体之一。秦汉以降,越地独立的文化系统无论从内涵还是表象都丧失几近,仅作为特定地域的文化而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其个性即存在于民间,存在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以“节庆、饮食、婚丧嫁娶、方言、宗教和民间信仰”等形式为每一个地域之“民”所习得、继承和拥有。越地民俗的产生与越人社会的形成密切相关,是越人在宁绍平原这片土地上为生存和发展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断变化的文化内涵。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和新石器交替的时代,从考古发现看,小黄山遗址已经形成了一定形式的聚居习俗和丧葬习俗,河姆渡时期以原始宗教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习俗已经颇为发达,卷转虫海进毁灭了河姆渡的文明和习俗,但海退以后,宁绍平原重新回到了原来的自然环境之中,背山面海、水网密布的平原环境,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的自然条件,使河姆渡时期已经形成的诸多民俗事象被后世所继承和发展。越国时期是越地民俗的形成时期,并确定了独特的个性,此后数千年来的不断变异,主要受中原主流文化的影响和规制,并与主流文化不断融合,因此,越地民俗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越地民俗文化论》主要研究了作为民俗主体的越地和越人之来源与发展、越地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越地的物质生产民俗、社会生活民俗、民间信仰、口传文学与民间曲艺、方言文化以及作为民俗现象的堕民。试图构勒出越地民俗的发展过程、形成机制和存在形态,并由此挖掘越地文化的内在个性。

关键词:
 

检索项:
关键词:
 

绍兴文理学院文库 ©  2012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环城西路508号  联系电话:0575-88341856  E-mail:lib@usx.edu.cn